清晨的固鎮二中校園,早讀聲伴著晨光漫過教學樓。許鳳手持教學檢查冊,輕步走進高三教室,俯身查看學生作業后,在冊子上寫下“跟進薄弱學科批改質量”的備注;轉身又與班主任交流起學生心理疏導情況——這是她作為校長的日常。而辦公桌上,除了學校教學計劃,還放著一本寫滿備注的“人大代表履職筆記”,兩種身份的責任,在她的日程里緊密交織。
許鳳從2022年調任固鎮二中副校長,到2023年接任校長,再到當選蚌埠市第十七屆人大代表,始終以“成人為先,成才為上”的教育理念為基,以“人民選我當代表,我當代表為人民”的宗旨為綱,在教育與履職的雙崗上,走出了一條“本職賦能履職、履職心系民生”的扎實路徑。
深耕教育筑根基,讓履職充滿“校園溫度”
“每位孩子都是一顆優秀的種子,只是花期不同而已;相信信任的力量,用愛澆灌,定會花開!”這是許鳳提出的“發現亮點”教育觀,也是她扎根教育的核心初心。2022年到任固鎮二中后,她沒有急于推改革,而是先深入課堂、走訪師生,最終錨定學校“成人為先,成才為上”的核心理念,構建起“實踐閉環制度創新與人文關懷雙向耦合”的教育生態。在制度設計上,她牽頭制定各項管理制度,以“依法治校、制度嚴管、實現閉環”為原則,既通過開展品德實踐課、志愿服務等,將“成人”的道德養成融入校園活動,也通過優化課程設置、規范備課流程,把“成才”的能力培育落到教學細節,形成了“理念引領—機制創新—情感浸潤—價值共生”的完整鏈條。這種“嚴管”與“關懷”的結合,讓學校教育質量顯著提升:2025年固鎮二中高考突破,獲評“2024-2025學年度蚌埠市普通高中高質量發展先進單位”,獲固鎮縣委通報表揚。
許鳳常說,“教育的終極價值在于讓制度創新充滿溫度”。正是這份扎根一線的經歷——對學生需求的感知、對教師困境的了解、對教育政策的把握,讓她的履職有了“務實底氣”。后續提出的每一條建議,都帶著校園的“煙火氣”:關注雙職工家庭接送高中生難,結合學校實際提出“普通高中開展托管服務”的建議;看到農村留守兒童心理關愛不足,基于縣域學校調研,撰寫“留守兒童心理問題與解決對策”……每一條都源于教育實踐中的真實需求。
心系民生踐使命,讓建議接上“基層地氣”
“代表的職責不能只在校園里,要延伸到群眾身邊。”許鳳始終將教育工作者的細膩與代表的責任結合,既聚焦教育領域“急難愁盼”,也關注社會民生“小事小節”,真正做連接群眾與黨和政府之間的“橋梁”。作為教育戰線代表,她充分發揮專業優勢,把履職重心放在基礎教育發展上。針對青少年成長,她不僅關注課后托管、留守兒童心理等問題,還持續呼吁“深化素質教育”“強化心理健康教育”,為學生全面發展發聲;心系教師隊伍,她通過走訪固鎮縣內中學,梳理出“教師專業發展渠道窄、待遇保障不足、人才引進難”等痛點,積極呼吁完善政策,推動形成“引得進、留得住、教得好”的環境;關注教育均衡,她調研城鄉學校辦學條件,收集基層聲音,為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提供參考。
她的履職視野從未局限于校園。利用校長身份,她密切聯系師生家長,還通過代表聯絡站、社區走訪收集社情民意,將群眾訴求轉化為具體建議。看到居民電動汽車充電難,她提出“優化充電樁布局”的建議;察覺冬季路燈開關時間與學生上學安全沖突,她呼吁“調整固鎮縣區路燈時間”;發現電瓶車進電梯有火災風險、窨井蓋松動存在隱患,她分別提出“嚴禁電瓶車進電梯”“整治窨井蓋安全”的建議;關注到向未成年人售煙、電子煙現象,她建議“清理整治相關行為”;為改善居民生活環境,她提出“治理城西公園排污口”;為地方發展,她還建言“加強招商引資”。每一條建議背后,都是她對“民有所呼、我有所應”的踐行,且始終跟進落地情況,推動問題解決。
雙崗融合促共進,讓責任形成“良性循環”
在許鳳看來,“校長”與“人大代表”從不是孤立的身份,而是能“相互滋養、彼此促進”的共同體。她堅持“知行合一”,將履職與辦學深度融合,形成“履職促管理、實踐豐建言”的良性循環。
履職過程中,她會主動汲取先進理念和政策信息,轉化為學校管理的舉措。比如了解到“家校社協同育人”的經驗后,她推動固鎮二中完善家長委員會制度,搭建“家長開放日”“線上溝通群”,讓家長從“旁觀者”變“參與者”;學習素質教育新導向后,她調整學校課后服務內容,增加社團活動、職業體驗課,提升學生積極性。這些從履職中獲得的“養分”,讓學校管理更具前瞻性。而學校管理的實踐,又成了她建言的“源頭活水”。在推動“依法治校”時,她發現部分學校“制度執行不到位、家長參與渠道不暢”,據此提出“規范中小學家委會建設”的建議;關注教師發展時,她將固鎮二中教師培訓不足的問題,上升為縣域教育共性問題,讓建議更具普遍性。正如她對代表身份的理解:“人大代表是連接群眾與黨和政府之間的紐帶,而校長身份能讓我更懂基層需求,兩者結合才能既‘辦好教育’,又‘當好代表’。”
談及未來,許鳳說:“人大代表之路是永不停歇的為民之路。”她計劃在建言上更“深”更“實”,針對“教育均衡”“青少年保護”做深度調研;聯系群眾更“廣”更“近”,建立“師生訴求快速響應機制”;同時堅持學習創新,提升履職能力。
夕陽下的固鎮二中,教學樓燈光漸亮,她的辦公桌上,教學計劃與履職筆記依然并置——兩份“責任清單”,映照出她“深耕教育守初心、履職為民顯擔當”的不變追求,也印證著她對“人民代表為人民”的踐行。